个人成长五层级:自知、自胜、知足、强行,不失其所
2021-11-01 09:54:36 来源:
国务院国资委主管,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《企业管理》。统一刊号:CN11-1099/F ,邮发代号:2-650,每月5日出版,全彩印刷;全年12期,每期128页;全年288元,每期24元。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。微信公众号“企业管理杂志社”订阅。
- 为什么说真正厉害的人,都有“自我进化”的能力?
- 为什么说《道德经》是一本智慧之书?
- 如何理解“自知、自胜、知足、强行,不失其所”,是一个人成长的五个层次,而且缓缓相扣,无法略过?
- 为什么说成长的唯一路径,不是战胜对手,而是战胜自己?
- 在面临两难选择时,为什么要选择更难的路?
- 贝索斯和马斯克在谈到自己商业上的成功时,为何都提到本质的力量?
- 如何理解吉姆.柯林斯所说,管理者应该“造钟”,而不是“报时”。
2013年,我和正和岛的一批企业家,去华为考察学习。当时的带队老师,正是北大的周其仁教授。第二天晚上,周教授带企业家们讨论学习华为的心得,大家观点踊跃。
他突然抛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:
1988年,带着两万元开皮包公司的任正非,如何成长为能轻松驾驭数千亿业务的任正非?任正非的格局和认知,是从哪里来的?
是的。这是个好问题。
如果深入了解一下,你会发现大部分有所成就的人或企业,并不完全依赖天赋异禀、独特机遇或资源,这只是必要不充分条件——没有,肯定不行;但有了,也不见得一定成功。
真正厉害的人,都有一种“自我进化”的能力,他们会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、迭代自己的哲学。越升级,就越返璞归真。
听这些人的演讲,会有一种通透、开朗的感觉。那些我们熟悉的巴菲特、任正非、马斯克等大佬们,无不如此。
因为越深刻的智慧,越简单。
《道德经》就是一本智慧书,上到万物起源,下到为人处世,老子对这些问题的本源都想得十分通透。但由于其内容过于深奥,再加上两千多年表达方式的阻隔,老子的思想不容易被现代人理解。
那如何绕过它的词语迷宫,抵达它的认知核心,使它成为自己的人生哲学指导和力量源泉呢?我们推荐大家阅读这本新书《跟道德经学领导力》这本新书。
本书作者是伟事达私董会CEO、前正和岛商学院执行院长吴强。他曾任报社总编,文笔出色,又是国内最早的私董会教练之一,主持过数百场企业家私董会,实战经验丰富。
相信对每一位渴望突破发展瓶颈的管理者,都会有所启发;每一位读过《道德经》的朋友,都可以从中得到全新的解读角度;没有读过《道德经》的朋友,更能以此为入口,了解老子的核心智慧。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第三十三章用38个字,回答了个人成长的问题
我们再回到「一个人如何成长,如何进化」的具体问题上。其实,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零散地谈到了很多。但是,我觉得第三十三章讲的最接地气。就算不能对老子五千言的思想融会贯通,只要对着本章这38个字,死磕到底,每个人都会有不凡的成长。
我们先看原文: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;知足者富,强行者有志;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寿。
这一段的意思是:
真正的智慧,是认识自己;真正的强者,是战胜自己。知足,才能变得富有,有大志者都勤奋坚韧。不偏离本质者,才能长久地成功。而真正的成功,是就算你已经离开了,你所创造的东西还在发挥着长远的影响。
我们可以把这段话,浓缩成十二个字:“自知、自胜、知足、强行,不失其所”。这正是一个人成长的五个层次,而且环环相扣、无法略过。
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逐层通关晋级,才有可能达到人生的更高境界——“死而不亡者寿”——给世界留下更有价值的精神遗产。
-1-
个人成长第一关:敢于自我批判
在人多的场合,我们不妨自己做个实验:
让周围的人,用三个关键词描述自己;然后,再用三个关键词,描述一位自己不喜欢的人。
一般来说,前三个都是褒义词,而后三个都是贬义词。这个实验,也可以倒过来做。让你不喜欢的那个人,写下对你的评价,你大概率也会得到三个贬义词。
所谓“旁观者清、当局者迷”。我们大部分人都看得清别人,却看不明白自己,因为看待自己的问题时,会自带美颜功能。当然,还有不少人会过于自卑,放大自己的缺点,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。
约哈里之窗:你自己的问题,自己看不见,也没人敢告诉你
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模型,叫“约哈里之窗”。把人的认知分为“开放区、盲目区、隐秘区、未知区”这四个象限。而大部分领导者的失败,都发生在“盲目区”——你自己的问题,自己看不见,也没人敢告诉你。
有些盲区是认知局限造成的,有些盲区则因为当事人甘当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。自我认知是个人成长的起点,不跨出自己的盲区,就无法进入下一关。
如何做到自知之明,更客观地认知自己?
“批评与自我批评”是个很好的方法:坚持自我批判,一日三省;主动寻求他人的反馈,获得逆耳忠言。
曾国藩就曾用这个方法,修炼自己。他早年在京为官期间,一度用写日记的方式进行自我批判,还定期把日记给师友批注,获得更客观而严厉的反馈。这样的刻意练习,让他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“自知”力。
全球顶尖领导力教练马歇尔·戈德史密斯,也分享过类似观点:
为什么我们要积极寻求他人的反馈呢?所谓旁观者清,发现别人身上的问题总是更加容易,可当问题同样出现在自己身上时,我们自己却很难发现;同时,即使我们不承认问题的存在,可那些注意观察我们的人还是会很容易发现它们。
这也是约哈里之窗给我们的启示,我们自己不知道的事情,在别人眼中可能很清楚。这也是反馈的价值所在。
反馈只能告诉我们该改变哪些地方,却不能告诉我们该如何改变。但当你知道该改变什么的时候,你已经做好了改变的准备。
在《什么是影响职业成功的终极密码?》中,我们提到:
约哈里窗中,有一扇窗是他人能看见,而自己看不见的部分。也就是说,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凭一己之力很难发现的个性特质。这时我们需要积极寻求他人的反馈。
在寻找他人反馈时,会出现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。对一件事情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。如果希望得到全面而客观的反馈,往往需要向大量的人询问意见,这无疑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。
在认知自己的个性问题上,测评是一个快速、全面、客观的办法。借助于心理测量的专业方法和工具,我们可以比传统的内省和寻求反馈,更简便、全面、深入地认识自己。
-2-
个人成长第二关:用更高版本要求自己
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英雄,但真正的英雄,并不是那些最能打的莽汉,而是可以战胜自己,发生内在成长的人。
好莱坞大片有种叫“英雄之旅”的编剧套路,无论《变形金刚》《蜘蛛侠》还是《魔戒》等等,都在讲述同一个成长的故事:
一个平凡略带迷茫的青年,被某种机缘召唤。平静的日子被打破,开始经历一系列冒险,遭遇了苦难、失败和自我怀疑。
至暗时刻,他面临最艰难的选择——逃避还是面对?欲望还是良知?生存还是死亡?
最后,他战胜了恐惧,做出了正确的决定,带着主角光环打败魔头、拯救世界。
当一切回归平静,主角又回到了日常的生活轨道,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,他外表还是老样子,只是内心已经发生了变化——他知道自己是谁,也知道了这个世界的本质。
有人说,管理是反人性的。
好的管理,就是帮助人们战胜自己,克服好逸恶劳、贪婪惰怠等一系列人性弱点,让每个人都完成自己的英雄之旅,成为更好的人。
无论是一个领导者,还是一个组织,成长的唯一路径不是战胜对手,而是战胜自己。没经历过至暗时刻并成功走出来的领导者,很难担当重任。
-3-
第三关:在“能力圈”内行动
“知足者富”其实有两层含义。大家都以为的是:真正的富有不是有钱,而是知足。但这句话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——如果你真正领会“知足”的深意,你将会很富有。
在我认识的企业家中,凡具备“知足”心态,守着一个产业踏踏实实干的,都赚了很多钱。而那些什么钱都想赚、什么好赚干什么的人,都没前者富裕。
最典型的例子,就是华为。
90年代初,华为销售规模就过亿;到了1999年,销售额过百亿。当时,找上门的股权投资、房地产开发等各种赚快钱的机会,想必踏破了门槛。但华为拒绝了诱惑,保持30年的聚焦,算是“知足”吧!
华为还有一个经营理念是“深淘滩、低作堰”,这是借鉴都江堰的六字诀。他们把每年对研发和管理持续投入、做深核心竞争力,比做“深淘滩”;把控制垄断产品的毛利率、主动给客户降价,比做“低作堰”,也算是“知足”。
正是因为懂得止步于自己能力圈的边界、懂得在超额利润面前也保持克制,才成就了今天年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的华为,真的是“知足者富”,而且是巨富!
-4-
第四关:选择更“难走”的那条路
林子里有两条路,我——
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
此后,人生大不相同。
——罗伯特·弗洛斯特《未选择的路》
“强”字,有坚强、顽强的意思,也有勤奋、坚韧的意思。
为什么说“坚忍强行”是第四关呢?因为就算做到了“自知、自胜、知足”,如果不能持之以恒,或者因为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或修为,而放松自己;那么所有的努力,就前功尽弃了。
管理学中,有个“1%法则”,讲的是持续进步的意义。如果每天进步1%,坚持一年就能取得37.8倍的进步;如果每天退步1%,一年以后,也就只剩下3%的能力。
“进步”犹如滚石上山,稍有放松就滚回起点,白费了力气;“退步”犹如顺水推舟,只要随波逐流,什么都不用做,就能一泻千里。大部分人都选择舒服和躺平,只有少数人愿意迎难而上。
但最后,选择舒服的人,日子越过越难;而选择挑战艰难的人,日子越过越舒服。
企业在制定战略时,也会面临同样的选择:
是走宽路,做容易做的事,赚好赚的钱呢?还是要进窄门,挑战艰难,走一条别人不愿意走的路?
传统的“贸工技”战略,和华为代表的“技工贸”战略,似乎是这两种选择的典型案例。多年来,华为坚持投入年销售额10%的资金做研发。正因为选择了一条大多数人不愿意走的艰难道路,所以在面临外部环境的巨大挑战时,华为才有了举重若轻的实力和底气。
在《稻盛和夫:“心”的13条法则:一切始于心,终于心》一文中,稻盛先生也结合自己的经历,分享过类似的人生和经营感悟:
坚定并遵循基于原理原则的哲学,它将引导事业走向成功,为人生带来丰硕的果实。
当然,这绝对不是一条充满乐趣的享受之路。以哲学为基准的人生,要约束自己、束缚自己,甚至在很多数场合,还会伴随着痛苦。有时还可能是处处“吃亏”的苦难之路。
究竟要选择两条路中的哪一条路,当你犹豫彷徨时,我建议你远离自我利益,选择那条充满荆棘的道路。因为这是人生“本来应该”走的路——我们就是要选择这样愚直的、艰辛的生活方式。
-5-
第五关: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
事物通常有表里之分。有智慧的人,洞悉本质,一眼看到底。
事物的表象,会随着时间和环境而变化,如梦幻泡影;但一切事物都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本质,谁离本质越近,谁就越有智慧,也越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
这就是老子说的“不失其所者久”。
在商业竞争中也是这样,能抓住本质的领导者,通常能在商业模式和产品上持续创新,成就伟大的企业。
亚马逊CEO贝佐斯:你应该把战略建在不变的事物上
亚马逊是目前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,接近一万亿美元。它的创始人杰夫·贝索斯就是一位善于抓住本质、“不失其所”的领导者。
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说:
经常有人问我“未来十年,将会发生什么变化?”。但从未有人问我“未来十年不变的是什么?”其实,第二个问题,才是最重要的!你应该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之上……
在零售行业,顾客永远不变的需求,是“更低的价格、更多的选择、更快速的送货”。
亚马逊几乎把所有的资源,都投入在这三个不变的原则上。为此,它一直承受着投资者的压力,忍受常年的巨额亏损。但也正是贝索斯对零售业本质的偏执,让亚马逊成为了今天全球零售业的王者。
钢铁侠马斯克:第一性原理的成功践行者
钢铁侠埃隆·马斯克,也是一个疯狂追求本质的家伙。当他提出制造可回收火箭的想法时,所有的工程师都觉得这不可能,但埃隆·马斯克的追问只是:“这个想法,违反了哪一条物理学原理?”
马斯克是“第一性原理”的忠实鼓吹者和成功践行者。他曾说:
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,而不是类比思维去思考问题,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,对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,我们也都跟风去做。这样发展的结果,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。
「第一性原理」的思考方式,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,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,看到里面的本质,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。
这是他眼中的“第一性原理思维模型”:回溯事物本质,重新思考该怎么做。
所有复杂的事物,背后都有简单的规律,而且越接近本质的东西,越简单。只有能够掌握本质的简单,才驾驭得了事物的各种复杂,这就是“不失其所”的智慧。
-6-
领导力的最高境界
中国古人对人生成功的最高定义,不是当多大的官、赚多少钱、置办多少宅田,而是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这“三不朽”。
当然,我并不是鼓励每个人都追求不朽,但领导者们却可以从老子这句话中得到启发,了解领导力真正有价值的是什么。
美国管理学家吉姆·柯林斯在《基业长青》中提到,管理者应该“造钟”,而不是“报时”。
造钟虽然麻烦,但钟表被造出来后,无须人为干预,也可以准确无误地自动运转,准点报时;而报时尽管简单,却必须依赖于一个尽忠职守的敲钟人,而他一旦发烧感冒,或者闹起情绪,时间就没谱了。
优秀的领导者,不能乐于敲钟,而应该打造一个离开任何人都能有效运转的系统,这需要领导者把精力花在建立规则、流程、系统和文化上。
生老病死无法避免,一切有形的东西,也都会改变和流逝。所以,一个组织要想长久,就要尽可能地摆脱对“有形”的依赖。
比如,任正非提出要让华为的生存“不依赖技术,不依赖资源,不依赖人才”,那能依赖的,就只能是「看不见的文化」和可「自我进化」的体系。
到达了这一层境界,才是老子所说的“无为而治,无为而无不为”,才能实现从“必然王国”向“自由王国”的跨越。
但这一切的源头,都要从“自知、自胜、知足”开始,并要“强行”不懈、不忘本质和初心,而“不失其所”,最后才能达到“死而不亡”的永存境界。
这看起来很简单,却是领导者内在成长的唯一道路。(吴强)
国务院国资委主管,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《企业管理》。统一刊号:CN11-1099/F ,邮发代号:2-650,每月5日出版,全彩印刷;全年12期,每期128页;全年288元,每期24元。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。微信公众号“企业管理杂志社”订阅。